在人类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有两类人常最先抵达:一类是科研工作者,另一类则是媒体记者。媒体记者是科学发现的见证者,亦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者。带着对媒体工作的好奇与对科学家精神的向往,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的300名初中学生走进了《现场见证:从科学家故事看科学家精神》的课堂。
记者与科学家精神有着怎样的关系?对此,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邀请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副理事长蒋建科讲述作为一名科技新闻记者多年来采访科学家的故事和感悟。他生动讲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带同学们感受袁隆平始终奔走在杂交水稻研究前沿,为“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拼搏奋斗的执着追求与爱国情怀。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主流媒体要在黄金时段和版面设立专栏专题,打造科技精品栏目。加强科技宣传队伍建设,开展系统培训,切实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业务能力。
用媒体视角记录科学家精神,以观察者身份贴近科学现场,蒋建科表示,在记录过程中更多的是被科学精神所感染——追求真理的执着、实证求是的严谨、甘于寂寞的坚守,以及改变世界的热忱。在活动中,他还分享了李振生、王选、于敏等科学家故事。同学们也由此对科学家精神有了新的认识,一名同学在活动后的问卷中写到,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探索未知,记者则在故事中传递探索的意义。
科学精神不仅存在于论文的公式里,更体现在研究者的眼角与掌纹中,记者从事科学报道的过程,也践行着科学精神的核心:尊重事实、理性思考、永怀好奇。
回望科技发展历程,记者始终与科技工作者们相伴而行。虽不直接参与科研过程,但记者们也通过自己的工作,得以将科学精神融入社会文化生活中。当青少年因为一则精彩的科技报道而萌生科学理想时,我们便会明白,那些在科学现场的媒体人的工作,完成的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精神的接力。
北京市房山区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青少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校长邓文卓在讲座中表示,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故事,在个人成长和专业追求的历程中感悟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未来,学校将会持续促进科学家精神融入日常教学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等使学生感受其魅力。同时,举办科技文化节等主题活动,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爱国担当等品质,助力他们未来在各领域发光发热。
本次活动是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扎实推进教育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推动北京市科协弘扬科学家精神课程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崇尚科学,热爱科学。